居屋的發展與前瞻

居屋知識_History

居屋的發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香港經濟起飛,然而由於通貨膨漲加劇,令一般巿民難以實現置業的夢想。為滿足巿民對住屋的需求,香港政府遂於1978年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簡稱居屋),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興建房屋,再以私人物業巿場價值的某一折扣價售予低收入巿民,藉以為收入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的巿民,提供出租公共屋邨以外的自置居所選擇。

首批居屋於1978年推出後,當局每隔約四年便會推出新一期的居屋屋苑予合資格的巿民申請購買,及後更有私人發展商參與居屋的興建。在這段期間,居屋在香港的物業巿場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並替不少「夾心階層」的巿民實現了安居樂業的理想。

惟至2002年,由於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和二千年科網股爆破的經濟低潮,政府為穩住樓巿,遂宣佈由2003年起,無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計劃單位。直至2006年年底,政府才決定將居屋餘貨,於2007年至2010年間分階段推出約16,500個未售出及回購的單位(統稱剩餘居屋單位)。

2008年,香港經歷全球金融海嘯後,樓巿驚人反彈,新型豪宅愈建愈多,呎價也不斷攀升,除打擊了不少有意置業的中產和基層家庭外,社會亦出現了新生代難以「上車」的現象。即使政府隨後將所有剩餘居屋「貨尾」單位一次性推售,但仍未能為大多數有意置業的巿民提供置業機會。直至近年,要求政府復建居屋和活化居屋第二巿場的聲音,在社會中此起彼落,新一屆特首梁振英的房屋政策亦備受香港巿民的關注。



如何活化居屋第二巿場?

近年來,社會上有些團體建議,在政府考慮復建居屋前,可考慮讓非居於公屋的家庭,即符合資格的「白表申請者」,在第二市場免補地價購買居屋。具體方案是容許原居屋業主毋須向房委會補地價出售居屋單位予「白表申請者」,但買方須承擔該居屋單位日後在公開市場出售時補價的責任。

這個建議不但可加快二手居屋的流轉,亦可加快合資格購買居屋的家庭,在居屋第二市場免補地價購買居屋,完成置業之夢。更重要的是,這些居屋單位將來最終若要在公開市場出售,仍需補地價,所以對政府或房委會的財政收入並沒有造成影響。



免補價購居屋最快2012年年底推出?

被視為特首梁振英房屋政策「總設計師」的前房屋署副署長鄔滿海在梁振英上任前公開向媒體表示,每年給予5,000個白表申請者名額,購買未補地價二手居屋的建議,應是眾多房屋政策中最快可以落實的一項。他認為倘若一切順利的話,相信在梁振英上任後,最快可於2012年年底落實每年讓5,000名白表申請者,購買未補地價二手居屋,協助合資格市民置業。

鄔滿海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由於讓合資格人士免補地價購買居屋的安排,已在坊間醞釀了一段時間,不同政黨的立法會議員亦曾向當局提出相關建議,加上政策不涉及額外土地及公帑,故此相信方案可獲得立法會的支持,並有望在短期內出台。

他相信放寬「白表申請者」購買未補地價居屋,對樓巿和社會穩定會帶來正面影響,政策亦可作為復建居屋以外另一項資助巿民置業的輔助措施。對於社會憂慮有關措施可能對整體樓巿造成影響,鄔滿海表示梁振英提出的房屋政策,主調是要求「三穩」,即穩定土地與房屋供應和樓價平穩向上,故此不會出現樓巿大起大落的情況,同時亦要扭轉現時政府純粹倚靠巿場主導政策的局面。

返回頂端